2010/12/31 8:47:00 浏览:828 来源:济南家教网
在学校里,优等生是众人眼里的花朵,享受着知识带来的优越感;在家里,优等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优等生的父母谈起自己的孩子时神采飞扬。而学困生呢?不但要接受老师的批评,遭受同学的白眼,回家后还有父母阴沉的脸等着面对。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等生,其实只要家长教导有方,孩子学而有方,你的孩子一样可以成为学科尖子生。那么,学困生与学科尖子生到底在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有着怎样的差别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从学困生转变成优等生呢?研究表明,中差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方面与学科尖子生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基础知识记忆不够牢固、不稳定、不清晰。有时孩子错误地认为学习理科就是靠脑瓜会思考,死记硬背是笨的表现。有时,老师也会给学生这样的误导。结果,往往是大脑中有这个知识却想不到用它去解决问题。常常“马后炮”,当受老师点拨或受别人提示、暗示时才恍然大悟。几乎凡是解题能力中差生,都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定理、定义、性质、公式等学科基础知识缺陷。因而,家长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大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力度,鼓励孩子重视对定义、定理的记忆和应用。对于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有一种说法叫“死去活来”,所谓“死”,强调的是对基础知识的牢固记忆,对基本的定理、定义、性质、公式等清晰记忆和正确表征,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解体过程中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比如解决数学学科中的行程问题,如果对速度距离与路程公式不能准却给一和合理表征的话,针对具体的应用题就不能调用有关方面的知识快书准确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对基础知识的牢固稳定清晰的记忆是解决学科学习困难孩子的第一道工作程序。
第二,对学科基础知识表征得不够正确、准确。特别是对同一类公式、定理等,缺乏必要的比较,对彼此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不是很清楚。当面临一道题目时,似乎哪个基础知识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在解题过程中,就凭运气,有时碰对了,分数就上来一点;有时没碰对,成绩又下去了。对学科基础知识表征得不够正确、准确,会严重影响孩子在解体过程中运用抽象思维,无法保证思维的顺利进行和对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比如,对于“相对”、“相交”、“垂直于”等一系列术语,由于与孩子大脑中的原有词与老师和教材所用的这些词差异较大,或者本来就在孩子大脑中没有这个词,是临时记住并勉强使用的,其意义表征和牢固程度都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学习时同化的困难,不能建立起新旧知识的合理正确联系,因而在解题时就难以进行正确表征,不能对知识进行正确编码和解码。再比如,在数学中解决直角三角形底边、高问题,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解决,运用相似三角形,或射影定理,或三角形面积公式等都可以解决。但如果孩子对这些不能进行准确表征,不能区分不同三角形之间求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问题,靠感觉和运气,模模糊糊的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公式运用于其他如等边或等腰三角形的话,就极有可能发生错误。因而家长在辅导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孩子对概念定理的正确表征,对知识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特意加以强调,并通过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孩子对相关知识实现准确记忆和灵活运用。比如在逆水行船问题上,就可以反复比较逆水行船与顺水行船之间的水速对船速的不同影响差异,是孩子在面对相应的问题时,在大脑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以及方式和途径。
第三,在解题练习过程中,不注意在学科上位基础知识与下位的问题情境类型建立条件化联系。所谓上位知识是相对于下位知识而言的。一般而言,用来表达生活内容的以语言形式表征的知识即为上位知识;相对而言,有关生活内容的感性的和形象的经验,就是下位知识。前者是对后者的概括、代表或抽象化。事实上,孩子学科解题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科上位知识与各种问题情境在大脑中建立条件化反应联系的过程。这种条件化联系应该是这样的:当孩子一接触到试题、习题的时候,大脑就立刻自动地识别出其属于哪一类问题情境,然后根据这一问题情境立刻想到相应的公式、公理、概念等,这些知识涌进脑海,参加信息加工的思维过程。由于尖子生能够一眼就识别出问题情境,所以,他们能够看到题目便能够在学科上位基础知识与下位的问题情境类型间建立条件化联系,从而理解了当前的问题。而许多存在学习困难的孩子在解题时很难自觉地做到这一点。有孩子进行了大量的解题练习,到后来,竟连解当前习题所用的公理和公式知识是什么都想不起来了。这也是一部分孩子练习题一道没少做,成绩却上不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条件化联系的建立,是孩子学科能力形成的基本心理机制之一。公式与习题之间的联系是如此,语言符号与其所代表的内容之间的联系也是如此。在中学里常有所谓的平面几何难、物理起步难等现象,在有关专家详细追踪调查分析之后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孩子都表现为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之间条件化联系尚未很好形成。当家长或老师用学科术语或学科的课堂语言陈述物理或几何事实、现象或问题情境时,这些上位的符号没有立即引起下位的相应事实表象内容的激活,即他们表征不出这些语言的意义来。比如,例如偏远山区在学解火车行程问题的应用题的时候,他对速度距离时间公式虽然很熟,但由于没见过火车,该儿童在解有关应用题时,因为不了解铁轨接头处的缝隙、车厢连接缝隙、火车启动加速等,就可能对有关火车行程的应用题的产生理解困难。在这里速度行程公式属于上位知识,而火车运行的具体情状属于下位知识,孩子由于不能在上位基础知识与下位的问题情境类型建立条件化联系,因而导致解题的失败。再比如从小在河边长大的孩子,虽然对静水逆水,船速等非常丰富的感性经验,但如果不了解航船速度航程方面的公式定理和静逆水中航速的差别,依然不能精确地计算船每小时的航程。由此可见,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条件化联系的建立,对于孩子顺利进行思维正确解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平时在辅导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丰富孩子的上下位知识,帮助孩子建立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条件化联系。比如,在平时,可以有意识的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提供更多的途径让孩子接触新知识,理解新问题。在此过程中,尝试着用一些上位性的知识对相关情境作出描绘和解释,长此以往,孩子便能更好的表征相关的知识概念定义定理,同时能在学科上位基础知识与下位的问题情境间更快速准确地建立起条件化联系,孩子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将更加得心应手,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提高,思维趋于活跃,这标志着孩子在成为优等生的道路上又跨进了一步。
综上所述,只要你的孩子能牢固稳定清晰地记忆基础知识,对对学科基础知识进行正确、准确表征;在解题练习过程中,注意在学科上位基础知识与下位的问题情境类型建立条件化联系,并运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就能像优等生一样思维,逐步成长为学科的尖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