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济南

家庭教育与家庭治疗

2011/1/7 9:18:00 浏览:655 来源:济南家教网

  许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如吮指、害羞、不想上学,甚至想离家出走……有些孩子的问题在成长过程中被解决得很好,有些孩子的问题却逐渐 地被固定下来,形成了真正的“问题行为”。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生物医学生易于看到孩子家庭的个性遗传或脑生化代谢的紊乱,故以相应的心理疾病分类来 诊治;而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易看到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失措;心理学家却喜欢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症状,认为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的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孩子长大去解 决。在五十年代,西方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诊治儿童精神疾病、儿童神经症以及儿童行为紊乱时,观察到病儿的家庭有一些特殊的情感关系和交流方式,如果 改变这些方式,病儿的症状大多能得到自然缓解。由此认为孩子的症状来源于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不良,并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家庭治疗。当一个孩子出现心理和 生理症状时,一家人都来到医生的诊室,与心理医生共同形成一种治疗小组。医生走进家庭,用一些专业技术参与并引起和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从中发现 家庭在结构、界限、权力等级、亲密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七十年代后期,家庭治疗风靡全球。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都认为家庭是一个功能系统。家庭的问题是经过无数次成员间的互动、重复、叠架、强化才得以形 成。也就是说,家庭中某个成员所表现出的“病态”或行为障碍,很可能并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的平衡出现了偏差。在这种循环互动中,问题产生的 关系已经非常不明显且难以被简单 描述。于是,心理学开始把孩子的问题看作是家庭的问题,在家庭治疗师眼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产生于家庭内部的功能不良、结构失衡,以及无效的交流和 互动。同样,反过来,孩子的“疾病”或症状又在“改善”家庭结构、功能的不良,产生一种变异的沟通方式来平衡、释放家庭内、夫妻间积攒的紧张、愤怒和焦 虑。有些学者认为,恰恰是家庭试图教育和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而使孩子的“疾病”产生、固化并延续。?

家庭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自我组织,它从产生到结束要经历六个阶段,形成一个家庭周期 。一、解除约束的年青人;二、婚姻关系与家庭的形成;三、养育幼儿;四、孩子进入青春 期;五、成年的子女离家;六、晚年。家庭问题常常发生在家庭周期转型的过渡时期。心理学家相应地提出六条转型期过渡的关键原则:源家庭(父母亲)接受亲子 的分离;新婚夫妻培养对家庭的责任;接受和养育子女;家庭内外界限松动以帮助青少年独立;接受子女分离并欢迎新成员(子女婚姻对象);接受代标角色的转 换。?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关心的焦点。但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由于其心理发展的规律,孩子和父母亲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0岁~2岁,母爱是中心环节,孩子易和 母亲形成情感依赖,仿佛是一种共生状态。这个阶段是孩子深层安全感,亲密能力形成的关键,希望母亲们要用最温柔的爱与孩子相们。2岁~5岁,是父爱介入的 最好时期,父亲的功能是把热恋中的母子分开,以促进孩子的成长与独立能力,并形成平衡的家庭情感。缺乏父亲的参与,过度的母子情感联结使孩子变得幼稚和依 赖。2岁以后,孩子应该与父母分床和分房睡觉,和母亲睡觉的孩子常常是不愿长大的孩子。6岁~10岁,建立良好的家庭夫则和代际界限,注重性角色培养,防 止家庭三角情感关系,如母子或父子结盟,另一位家长出现情感游离。在夫妻情感不良的家庭(婚姻分裂),要避免让孩子成为夫妻间的传声筒(替罪羔羊)。同 样,母亲角色太强,父亲角色太弱的家庭(婚姻偏斜),不利于男孩子的个性成长。11岁~15岁,对青春期的孩子,家庭的规则和教育要具有弹性,父母的情感 要变得相对紧密,保持与孩子的界限并留出感情空间,以培养他在社会情感。对孩子的行为不再用简单的是非判断,而要采用积极认同和理解的方法,鼓励孩子为自 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当出现家庭冲突时,要把孩子的行为问题看成是成长的问题,而不要轻易上纲上线。有的家长喜欢找孩子的问题,以为这就 是爱和关心,其实,过多的批评易于形成孩子的自贬之心,遗患无穷。我们总是鼓励家长们多看孩子的优点,多夸奖和欣赏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夸大孩子的正性面 就等于缩上他的负性面,就等于让孩子的心灵永远沐浴在阳光下。?

  2 家庭教育与家庭治疗(转贴)

如何订立家庭规则?家庭规则应简单明了,就像游戏规则,太多太杂人人都会犯规,就失去了规则的意义。订立规则和执行有两种对立的态度:坚持和摇摆,僵硬和 温柔,以此作双向坐标形成四种组合。父母对规则持坚持和温柔的态度,孩子易于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稳定的情绪。摇摆的温柔,孩子学会钻父母间的空子,利用父母 管理的差异,生出许多的毛病来 。坚持但方法僵硬,孩子内心压力过大,易于形成心身疾病。久而久之孩子会利用发烧、肚子疼、头晕等躯体症状来逃避规则。摇摆且僵,孩子处于在两难和无论如 何都错的境地,家庭里似乎什么都对,又什么都不对。天长日久孩子会发展出神经症或精神病态的行为来适应和对抗规则。?

家庭的交流是家庭成员相互了解的必要途径。家庭的交流总会反映出家庭成员自我的价值观和情感趋向。有的家庭不能容许不同的意见,在交流中,孩子必须说 “是”而禁止说“ 不”。当孩子有不同的意见时,为了“安全”只能压抑在内心,要么闭嘴,要么既不同意也不反对。走进这样的家庭,你会觉得交流似乎是一种虚假的层面中进行 (假性互惠),人人都在为别人考虑,但人人都感觉被伤害和压抑。有一种家庭,交流总是在既正又反,既不正又不反的状态中进行。每个人都在避免表达自己的观 点,这样的家庭有一种软绵绵的,不定的感觉(软性现实),什么事都在发生又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这样的交流是一些无效交流,让孩子无法适从,最终会引起孩子 病理行为。还有的家庭,交流总在正和反的层面,各种观点总是明显地对立,家庭成员互相结盟、对抗,孩子被迫卷入“家庭战争”中。孩子在孤立无助中渴望“西 线无战事”,长久下去会表现出一种抑郁和躁狂的情绪。?

总之,家庭治疗不再把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孤立地看做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 ”,不再重视孩子问题本身,而重视问题产生的情境,问题被维持的条件以及问题是怎样在改变家庭现实和家庭规则。当然,这篇文章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有点 “难”,在今后的每一期刊物中,我们将循序渐进地为读者朋友和年轻的父母们展开各种各样发生在家庭中的问题, 介绍家庭治疗在解决家庭和孩子问题时的新方法和新视觉。并希望把你们的想法、期望和“ 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帮助我们办好这个栏目。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济南家教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8005554号-13
鲁公网安备37060202001724号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