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5 9:25:00 浏览:691 来源:济南家教网
一谈起高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场景是:晚休后依旧灯火通明的教室,埋首题海的学子;哈欠连天依然强作精神,书案旁边摆着咖啡、风油精,随时准备对付瞌睡虫的来袭。草稿纸上横七竖八地爬满各种数字符号,孩子们不堪其累,但题海茫茫依旧无所止境。诚然,高考复习要大量做题,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高考复习重在复习,而不仅仅是做题。复习是学习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把所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和整体化的过程,是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事物,使所学的知识能连为一个整体,并从中去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演变及变化的规律,而做题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假如一个学生不懂得这个道理,在复习时只是盲目做题,而不在寻找规律上下功夫,不仅起不到做题的效果,而且做的题量也不会很多,最终只能是浪费时间,贻误战机。而如果身为家长,在孩子忙完老师布置的大堆练习的时候,还要赴身家长预备的题海战,那就会真正让孩子茫然于题海不知所措了。
当然作为家长有时候也很矛盾,亲眼看着别的孩子顺顺利利考上理想的大学,提起经验就说要想成绩好,就要多做题。的确,做题的好处就好比临阵磨枪,只有对各种题型见识过,应对过,考试时才能应对自如,才不至于因碰到不熟悉的题而慌乱,再说说不定考试碰上类似题型也未必可知。正是在这样一种心态支配下,家长老师还是学生对做题真是乐此不疲,唯恐题目太少,生怕还有自己没见过的题。所以拿到题目经常是二话没说埋头便做。实质上这种做法是有很大的盲目性的。所谓“书山题海”,题目是如何做都做不完的,这也意味着做多少题都不能消除孩子心中的焦虑和恐惧感,繁殖盲目做只会让自己看不到方向,恐惧感反而会愈演愈烈。别的孩子通过题海战能成功,这意味着对于他而言这种方式是适合的,且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你想,他的成绩好,基础一定很好。书上讲的原理他已经弄懂了,所以要加强练习,要多做题,以便熟能生巧。而你的孩子不同,书上的基本原理他还不懂,若这时让其去做题,他的做题速度太慢,花费了大量时间,做的题量却很少,这就是浪费时间。不如让其先看书,把原理弄懂,然后再做题。这时候他做的每1道题,都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1道题就等于做了10道题。而且因为懂得了原理再做,做题的速度大大加快,原来他做1道题的时间,现在可以作10道题,算算看,他的学习效率就提高了100倍,想想这样是不是很划算?所以别人的学习经验听起来很好,也很有道理,但对你的孩子并不一定适用。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只有遵循学习的规律,才能学得轻松愉快,且有效率。
许多家长在指导孩子复习时,不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帮助孩子全面复习教学内容,而是把时间花费在解难题上,并布置过多的习题作业,试图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孩子的成绩,从而误导了孩子。我认为所有的复习都应紧扣教材,以教科书中的原理为主线,把教会孩子学会阅读、归纳总结,提高思维能力作为目的,在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习题量。
人们的认识过程总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所以习题的难度也应由浅入深,逐步增加难度。有人以为学生平时的练习题只有在难度上超过了高考试题,学生才会适应高考的难度。我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有一定道理,我们应当让孩子尽早知道高考的难度是对的,以便使他们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但是关键的问题却在于如何才能找到一条能把他们目前的水平,提高到接近或超过高考水平的途径。否则若不能帮助他们克服眼前的困难,搬走横在他们面前的大山,那么上课听不懂,每次模拟考试仅得三四十分(满分150),就会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信心。因为没有了希望,就只能绝望了。
其实,我们的孩子都很聪明,只要弄懂了原理,大部分习题就会做了,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和阅读一些典型的例题,他们的水平提高得非常快。有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曾经把许多见了数学不寒而栗的学生,拉回到对数学不再害怕而产生兴趣的地步。而他们的窍门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开启数学大门的钥匙。一旦入了门,至于能走多远就靠他们自己了。而这个窍门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降低难度,从孩子的实际基础抓起,教给他们基本的学习方法。不要害怕时间不够,孩子的学习潜力非常之大,只要入了门,看到了希望,他们学习的进度快得惊人,学习的劲头使你觉得不可思议。至于那些难题,由于站的基点高了,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范围广了,难度自然就降低了,难题也就不再难了。因为学习的内容是绝对的,而难度是相对的,难者是因为不会,会了也就不再难了。
总而言之,高考是一场竞赛形式的考试,所以其复习准备不但具有一般复习的特点,要求全面、细致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而且要求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但是最终的体现还是在于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将其反映在高考的分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