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济南

中国青少年为啥没有想象力

2011/7/1 11:50:00 浏览:761 来源:济南家教网

刚看到一条消息,说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因此,教育专家刘道玉8月3日,在武汉呼吁:“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曾写过一篇文章《是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认为,中国青少年之所以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原因在于我们“成材”而不是“成人”的教育观念,以及在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产生或选择的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专制制度下,趋利避害的选择。
在家长那里,教育孩子养成听话的习惯,有着比较复杂的动机,比如作为自我保护的生存术,出于趋利避害的现实计较,等等。统治者推广张扬这种文化传统,则是出于社会安定,政权稳固的考虑。
从一个新的生命伴随着那声初啼来到人间,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好孩子,什么是好孩子呢?很简单,听话就是好孩子,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对父母和老师的训导、教诲和要求只许说是,不准说不,只能顺从、遵从和信从,不能拒绝、怀疑和反对,顺就是孝,逆就是忤。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不管你有没有道理,没说之前就先已经错了。学校里选班干部、评好学生,“听老师的话”是最起码的条件,否则,老师那里绝对通不过。
但是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种对孩子的“听话、顺从”教育,却带来了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从根子上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这是因为,能够说“不”和敢于说“不”,不仅是一个人独立、尊严和自信的体现,更是一种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这种精神主张人应当面对现实不断提出问题,从问题出发,对前人进行质疑,以探求出能够经受更多怀疑、更多混乱考验的原则。通俗一点说,就是要求人们对于任何事情,对于已经决定了的,或者是常规的、习惯的、多数人遵奉的东西,都敢于问一声“为什么”,以促使我们的思想不断地趋向真理。
无数的事例都告诉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能否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往往是一个先决性的问题。可以说,敢于对权威、对传统理论、对已有的结论、定论和规范进行质疑,对人们习惯的事物说“不”,是一切创新、创造活动的前提。
中国并不缺乏“自主研发”的实力与人才,缺乏的是“创新”能力,虽然国家屡屡投入巨资力促自主创新,然而,人的创造力是无法通过激励机制来促进的,它与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而人的思维方式是在其受教育的过程中即已形成。如果从孩子一出生就进行“听话”教育,一直到大学毕业,这时候再提出创新就为时太晚了。幼儿、小学和中学是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中学毕业再想改变其思维方式将会极其困难。
西方教育与我们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从小学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一位美国小学校长这样说:“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科学观而不是技术……经过教育,他们(指学生??笔者注)应对世界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他们应该会提出问题,而不只是接受。”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更主要地取决于创造能力、道德健全和人格独立的程度。变听话顺从教育为说“不”的教育,为培养怀疑精神的教育,为培养自尊、自立和自信心的教育,变成“材”的教育为做人的教育,应是我们观念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济南家教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8005554号-13
鲁公网安备37060202001724号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