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23 10:32:00 浏览:787 来源:济南家教网
心理障碍,是各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统称。这些障碍,有的表现为某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有的表现为某些行为的失常。据有关报刊所发表的统计资料和平时观察积累,发现现在不少青少年(20%左右)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心理障碍,如厌学、胆孝孤僻、封闭、忧郁、人际关系不良等。孩子有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其健康的成长,处理不当还会引起不良的后果,甚至酿成悲剧。因此,家长注重研究孩子心理障碍问题,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孩子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哪里?产生原因和应对策略又是什么呢?
一、孩子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学习的心理压力
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种不正常状态下,学校老师和家长往往会把孩子一个方面的发展(如智育)看成是孩子发展的全部,导致老师和家长教育思想不够端正,“分数第一”,对孩子期望值太高,造成他们在学习上压力过大,负担过重,从而使孩子失去平衡,对学习缺乏信心,产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或自卑。
学习焦虑:是指一个人在学习失助的状态下,而不能采取相应对策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状态。如有的孩子有上进心,但学习上屡受挫折和失败,于是导致害怕回答老师家长的提问,害怕测验、考试,不敢向老师家长和同学请教,表现出情绪紧张、焦虑。轻度的焦虑能促进学习潜能的发挥,中等程度和严惩程度焦虑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极大负面影响,久之,就变得反应迟钝,产生恐学、厌学情绪。
学习自卑: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自认为不如他人,自己轻视自己的心理。如有的孩子自我期望较高,但学习成绩与之差距较大,从而引发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缺乏信心,处处感到自己笨,没有别人聪明,只有失败的体验,没有成功的喜悦,为学习不好而烦恼,压抑感很重。
2、青春期的心理困扰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期。由于受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人生价值标准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孩子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困扰。如:有的孩子为自己的身体矮胖或长相不漂亮而烦恼;有的女生在生理特征显露时对异性的目光惴惴不安;有的男生对手淫感到严重的压抑和强烈的自卑而引起心理困扰;有的孩子陷入早恋,但缺乏正确的异性交往知识,不能正确对待朦胧中的两性感情,干扰了学习;有的孩子因正常友谊被误解而感到痛苦、无所适从。
3、社会适应力不良和人际关系不良:
对社会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缺乏充分的认识,加上青少年时期的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在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方面形成一系列的主观和客观矛盾,并由此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如小学升入初中或初中升入高中后,学习环境的改变,导致不习惯,产生孤僻感、压抑感,并为此而烦恼。升入重点高中后,由于强手如云,自己不再被认为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而产生了失落感、自卑感。人际关系中,主要是与父母难以沟通,缺乏理解与信任;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却不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嫉妒、猜疑、摩擦等;家长不能公平对待孩子,对孩子不够理解、不够真诚而引起孩子心理问题。
二、孩子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生长发育的年龄相对有所提前,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的种种原因,使中学孩子的心理成熟程度相对滞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和世界观、人生观不完善造成中学孩子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变化、自身的生理变化和心理要求。在处理问题时,容易顾此失彼,甚至不计后果,对社会现象和自身生理和心理现象无法作出正确的完整的分析判断,从而不能选择正确的对策,对挫折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往往会夸大或缩小其后果,导致矛盾心态的产生和心理障碍的形成。如因考试成绩偶尔下降,老师批评几句,家长责怪一顿,有的孩子就承受不了,甚至离家出走。
2、孩子学习负担过重,考试及升学竞争的异常激烈,老师与家长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心切,孩子年轻的心承受不了沉重的负荷。同时,个别学校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失误,平时不观察、不分析、不引导教育,一有问题,暴风雨般狂批一顿,导致孩子心理上的对立乃至对抗情绪,也导致孩子心理障碍的形成。
3、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失当的家庭教育方法。例如:家长对子女的支配性态度,会使子女变得消极、依赖、顺从和缺乏主动性;过多的对子女加以干涉,又会导致子女幼稚、神经质和被动;过于溺爱和骄宠又会导致子女任性、幼稚和神经质;不信任和否定的态度则会引起子女的反抗、冷漠和自负;而有的家长对子女漠不关心又导致子女的攻击、不安全感和冷配无情。这些都是孩子心理障碍形成的重要因素。
4、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有的孩子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孩子适从感困难;加入WTO,各种思潮将不断渗透进来,孩子缺乏辨别能力。同样会引起孩子心理障碍乃至思想道德品质等各种问题的产生。
三、目前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及办法:
孩子的心理障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是自身无法克服心理矛盾的产物,“心病还需心药医”。
1、要把握心理障碍问题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的区别联系,从而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是区别。但有的学校和家长把二者混为一谈,甚至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道德问题处理,效果适得其反。因此,要求我们科学、全面了解孩子个性特点、研究孩子心理,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运用心理学规律将孩子向正确方向引导。
2、端正辅导思想,树立孩子全面发展的观念。家长要改进辅导方法,提高家庭辅导效率,加强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使孩子乐学、好学,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促使“顿悟”产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和健全孩子的自信、乐观、好学、惜时、顽强、公正、开拓的人格,使孩子心理障碍及早得到解脱。
3、提高家长的修养和水平。如果某些家长自身有心理障碍,那么对孩子的教育是极不利的。所以,学校要重视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学习,心理咨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家长心理健康。家长要用无私的关爱,化解孩子心头的阴影。还要多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疏导方法,提高教育技能。
4、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长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家庭心理环境,如民主、和谐、充满爱心、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和科学的家教方法,能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将使其终身受益。
5、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完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学会在心理冲突产生时克服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1)升华:即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消极情绪,人是有理智和意志的,这是与动物的根本区别。(2)转移:在心理冲突过强时,扔下这些不去理睬,转移去干自己最喜欢的、最有可能成功的事,以减轻心理压力。(3)渲泄:将压抑在心中的愤怒和不快寻找合适的机会和人选倾吐出来,不是把它锁在心中。(4)调整: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无所不能的,在受到挫折时,要对“期望”进行调整,以切合自己实际的高度。(5)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唤起良好的情绪,采用适合自己的自我暗示语,如在心恢意懒时默念我行、我行、我行等,帮助恢复信心。
总之,时代在发展,教育对象在不断变化,只有掌握心理学知识,不断创新观念和方法,才能让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挺胸抬头,步好人生旅程。